原创 历史上的李自成是怎么样的人,他最后又是怎么样死的?

2024-11-09 17:28

1645年正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军走出西安东门,开始了人生中最后一段旅程。

这是一段令人无奈、悲伤,甚至有些扑朔迷离的旅程。

雄心尤存

离开西安后,李自成在商州会合从陕北退下来的李过,然后走向武关。

6年前,李自成兵败,他仅率18骑突围而出,就是隐蔽到了这一带的山地。他们在这里积聚力量,东山再起。

如今的情况,比当年还要好一些。

尽管丢掉了潼关,但陕西、宁夏大部地区,仍然由大顺军掌握,清军要全部夺取,尚需时日。

尽管损失了大量精锐,但大顺军仍然拥有数十万大军,而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等文武人才依然相随左右,李过由陕北迂回数百里来会合,似乎也说明大顺军仍然拥有相当的凝聚力。

果然,农民军的转移十分顺利。

正月二十九进入河南,二月初五,进占南阳、邓州,随即,进入重镇襄阳。

号称拥兵数十万的军阀左良玉,不敢与大顺军相抗,以清君侧为名,放弃武昌,顺流东下。

不久,李自成进入了武昌。

南阳、襄阳、武昌,都是重镇,李自成却势如破竹,轻松夺取,看起来,天无绝人之路!

进入武昌后,李自成设立官吏,铸造钱币,大有大干一场之意。

旋即,李自成对众将说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西北既不定,东南讵再失之!

自武昌顺流东下,攻取江南!然后再与清一决高下!

雄心尤存,只是风云已变。

众叛亲离

李自成离开西安时,陕西、宁夏仍有大部在李自成之手。

然而,这些地方官员、武装,许多都是由大明投降过来的,对闯王并无忠心。

李自成一撤,各地文武纷纷归顺大清,宁夏节度使更是率全军归顺。

而李自成的主要将领中,也有不少人背叛了他。

李自成离开西安不久,“宋天官”宋企郊就开溜了。

李自成离开襄阳,留在襄阳的首席文臣牛金星就降清了。

众叛亲离之下,风云也突变了。

风云突变,改变计划

据说,李自成自武昌东进的那一天,“阴霾四塞,暴风烈雨,旗枪尽折”,此不详之兆,李自成当夜改变决定,决心向南发展。

实际上,迫使李自成改变计划的,不是武昌江面的风,而是天下大势的风。

众叛亲离之下,天下已风云突变。

由于陕西、宁夏等地的大顺官员纷纷投降,因此,清军在西北基本上没有多作逗留。

二月底,刚刚结束陕北作战的阿济格、吴三桂,马不停蹄,立刻扑向湖北。

留守襄阳的牛金星降敌,更是使湖北的门户大开,李自成在湖北已经站不住脚。

而李自成东下之路,也发生了巨大变数。

左良玉去世,其子左梦庚降清,并击败了先行东下的农民军。

李自成紧急下令李过攻打荆门州,也就是三国时期的江陵。

如果打下荆门州,李自成还可以选择入川。

然而,情急之下,时间紧急,李过一时攻不下荆门,又耗不起时间,遂放弃。

湖北已经站不住脚,东下、西进之路又被阻塞,李自成的战略企图已经无法实施了。

向南发展,已是李自成唯一的出路了。

三月,就在李自成向南运动后,阿济格、吴三桂追到汉阳,击败了刘宗敏、宋献策、左光先所部,刘宗敏被杀,宋献策归顺。

不过,阿济格以为李自成仍在东去,遂沿江东追而去。

如此,李自成获得了向南发展的宝贵时间。

九宫山

为向南发展,李自成引军到蒲圻,进入九宫山地区。

九宫山,在湖北、江西、湖南交界之处,且山势复杂,是“三不管地区”。

据载,进入蒲圻时,李自成身边带有三万兵马(另其他地方仍有数十万大军)。而当地只有小规模的地主武装,没有明清正规军。

然而,李自成却在此地“蒸发”于史海了。

莫名其妙地“消失”,也给历史留下了无限悬念。

结局之谜

对于闯王的结局,有多种说法。

1、被地主武装袭杀。

李自成率二十八骑登九宫山,观察地形。

结果,当地地主武装不知是李闯王,以为就是普通贼寇,遂伏击,杀害了李自成及同行二十八人,只有张双喜飞马逃走,回报军中,“贼满营聚哭”。

这个说法,来自南明的湖广总督何腾蛟。

他的说法应当是最有说服力的。

在当时的重要武装中,何腾蛟是距离李自成最近的。李自成“蒸发”后,李过、郝摇旗等大顺军余部将领与何腾蛟联合作战,因此,何腾蛟在“第一手资料”上似乎最有发言权。

2、病死。

《明季北略》记载,“大清朝有贺表谓病故也”;《明季遗闻》说他“病死罗公山,其侄一只虎以帝礼葬之”。

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

《明季北略》和《明季遗闻》,都是有一定史料价值的书籍,但也多见谬误之处。

相反,大清一直不明确李自成的下落才是更为可信的。

《清世祖实录》明确记载,阿济格先汇报说李自成已经自缢,后又说“或存或灭”尚待察访。结果,多尔衮为此严厉斥责了阿济格。

其实,大清入关,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帜,以剿灭流寇为其“义”,如果明确李自成死讯,自然是要大力宣传的。

之所以不敢明确,就是确实不确定李自成下落。

如此,“有贺表谓其病故”的道听途说之言并不可信。

何况,当时的李自成才39岁,身体很好,而农民军当时并没有流行病的记载,李自成突然病故的概率确实极小。

3、出家。

还有一种说法:李自成跑到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出家为僧。

这种说法认为:李自成进退无路,心灰意冷,遂遁入空门。在夹山寺,他自称“奉天玉和尚”,并留下了许多诗句。

这个说法,见诸乾隆文《书李自成传后》一文。

这种说法是最不可信的。

李自成虽败,但当时仍不算是“走投无路”。

他仍然拥有数十万大军,而当时湖南境内明军的防御是极为薄弱的。

后来,李过很轻松就攻取了常德,李自成余部坚持斗争了很长时间。

而且,当时大清仍未渡过长江,大清、南明、张献忠、李自成仍然各拥重兵,李自成仍然具备相当生存空间,局面比当初只剩十八骑时要好得多,李自成何必放弃呢?

再者,当时李自成是明清双方都公认得“贼”,如果李自成真的要避起来,又怎么会自号“奉天玉和尚”?这是怕别人不知道他就是李自成吗?

这种说法,显然是最不可能的。

不过,由于这种说法,留给了李自成“活路”,给人留下一些遐想,因此,也广为流传。

李自成没有夺取天下的能力。

因此,在大清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众叛亲离,其失败已不可挽回。

然而,李自成毕竟是百折不挠的斗士,他并不会轻易放弃。

因此,他不太可能在尚有一定实力的情况下早早遁入空门,退出历史舞台。

李自成是一个刀山火海中磨炼出来的领袖。

用兵之时,他身先士卒,只率少许人马亲自进行侦察是常见的,同时,他衣着朴素,与一般将士无异,不容易被认出来。

因此,在亲自侦察时遭遇地方武装的袭击,在被杀后没有被认出来,是最为可信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