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夏商周时的历法是怎样改革的?历法改革是怎样进行发展的?

2024-11-11 20:32

我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

根据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典籍《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期的《夏小正》中,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

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12个月,除2月、11月、12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

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即认识4个时节,对一年的节气进行准确的划分,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生产当中。

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在干支纪日方面,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0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

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即将甲、乙、丙、丁等10天干和子、丑、寅、卯等12地支顺序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干支,60日一周循环使用。

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闰月,也有连大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较为固定的关系。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周代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冬至和夏至等重要节气的方法,这样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将回归年的长度定得更准确了。

周代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并能够定出朔日,这可以从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资料的《诗经》中得到证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