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巴特人是怎样建造石墓的?里面是怎样的?泰勒是如何描述它的?
佩特拉的那巴特人传统上将他们死去的亲人葬于环绕城市的砂石峭壁之中,这里有着成千上万的坟墓。它们当中有些是简陋的石墓,有些则十分奢华。因为这里岩石很软,很容易雕凿,所以要为朴素的坟墓修建出个简单的建筑框架并不需要费多大的劲。
佩特拉的王陵并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是靠传统来决定,他们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个被埋葬的死者。在修建皇陵的过程中,那巴特人利用祖传石工技巧,模仿、加强和改造了如亚历山大之类的大都市中最新颖、最雄伟的建筑构思。
首先,他们将合适的崖面平整好,然后在立面上从上至下进行开凿。因要保证凿出规规整整的形状,古人可能使用了自由下垂的铅锤线和窄窄的水线,竣工后再将线和水线都拆掉清除。
一些墓旁有不少坑,可能是当年用于支撑脚手架、供石匠爬上爬下用的。石墓后的房间比较小,有的只有一间外室,里面偶有刻出的石凳。
佩特拉王陵外立面虽然没有人去维护,又经历了许多个世纪以来地震、侵蚀和偶尔溜进来的盗墓贼的侵扰,但它几乎完好无损,景致依然壮观如昔,使后人能够真实了解公元1世纪达到巅峰的古建筑。
外墙上精美的石刻可能是当地石匠的杰作。在一处那巴特人的陵墓——玛丹沙里,其上所刻的文字告诉人们,当年的石匠一般工作25年。像采石这样的粗活可能是由奴隶来做。
当年这些墓被涂抹了用石灰石与沙制成的石膏,然后又被涂上鲜艳华丽的颜色。如今风沙剥去了石膏,裸露的岩石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变幻无穷,使陵墓充满生机,这是当年的建筑者没有料到的。
一位参观过坟墓的学者泰勒写道:“斑斓的色彩中有黑醋栗的黑色、黑醋栗冰淇淋的褐色、鱼生的红色、桑葚的深紫色、酪乳的白色,以及桃红、杏黄、橘黄和酱色。”
在佩特拉最后修建的大坟墓中,有一座是为罗马总督所建,称作“乌恩墓”,但是在公元446年这座坟墓被改成了一座教堂。
随着沙漠中的香料商路被慢慢荒废,取而代之的是红海的海上路线,沙漠中的城市生活随之土崩瓦解。最后,坟墓变得衰败不堪,雕像也剥落脱皮,曾经安葬过达官贵人的石室渐渐沦落为牧羊人遮风挡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