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 | “文字讨好”,是一种什么感受

2024-11-21 11:42

“嗯嗯,好哒”“好滴好滴”“哈哈哈好的”……在社交平台上对话聊天时,总喜欢使用叠词和语气词,甚至发完还要配上一个表情包才觉得完整。你有没有同样的感受?

相信这是许多人线上交流的真实写照。

近来,这种表达方式,被网友们总结为“微信文字讨好症”,并登上热搜。这引发一些网友的共鸣,也遭到另一些网友的吐槽。有人觉得它是一种社交礼仪,也有人认为它带来了精神内耗,让人感觉“说话都费劲”。

不难理解,在社交媒体时代,线上交流双方多是虚拟在场。这个时候,文字表达就成了判断对方态度与情绪的主要依据。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比,如果少了些表情、姿态的传播,会让人觉得有诸多词不达意的时刻。于是乎,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通过夸张、重复与堆叠的词语表达,似乎文字就可以由单一的“可读性”变得有些“可感性”了,而表情包或语气助词的加入,犹如汤锅里添加了酱油等佐料,把自我酿造的“友好态度”呈现给对方。不得不说,这样的交流,容易使双方快速建立起亲密感和认同感。

但凡事有度,凡事也有个新鲜度。一旦这样的表达,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负担或者累赘,就会走到另一面。“微信文字讨好症”频上热搜,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网友们对此已感到一丝丝困扰。

我们确实需要正视这样一种感受:反复斟酌的表达,不仅增加了交流的成本,而且在高度依赖电子通信工具的职场环境中,让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进行“文字讨好”,或者被“文字讨好”所裹挟。譬如,在工作群里,上级或领导一声令下,回复都是清一色的敬语和各种夸张表情。

正因如此,“微信文字讨好症”作为一种“互联网综合症”,被广泛讨论。这个困惑流行于职场,泛滥于网络,不关乎身体上的痛苦,却也给一些职场中人带来了切实存在的心理烦恼。

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已经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想要彻底脱离线上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何面对这种所谓的“文字讨好”,需要更多空间,也需要更多时间。譬如,当技术发展进步,我们已经不需要简单的文字输入就可以实现更高效更迅捷的交流,这个困惑或许就可以自然化解。再譬如,当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职业者大军,像“00后整顿职场”那样在社交平台上注入更多个性和随性,这个问题或许也将不再是问题。而即便是当下,其实也是可以通过调整个人心态的方式,将这些视为“用有趣的方式增添语义的表达”,更多地看到其背后的乐观与积极。

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人与人的连接,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建立与自己的友爱关系,再推己及人,才能与他人建立带有理解、尊重和关爱的联系。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若觉得“文字讨好”的确能够作为线上交流中的“润滑剂”,便可以自由地使用它,而不必纠结于这是不是一种“文字讨好”;若因此感觉身心俱疲,不妨自我调适,删繁就简,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了,毕竟衡量工作成效的是最终的工作结果。

相互真诚表达,彼此平等对话,这才是社交该有的模样,也应是社交媒体该有的氛围。而所谓“文字讨好”,只要能取悦自己,也同样可以风轻云淡。

瞭望评论员 | 洪梦琪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陈月飞

审核 | 耿联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