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亡国之君都是啥样的

2024-11-21 14:14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亡国之君的故事总是令人扼腕叹息。他们或曾权倾天下、威风八面,或如流星划过天际、黯然失色。每位亡国之君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段独特而复杂的命运。

有的君主手握一手好牌,却因种种原因打得稀烂,令人惋惜;有的则自出生起便成为权力的傀儡,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还有的君主,则因疯狂作死而自毁前程,令人唏嘘不已。

本期视频,我们将一同盘点这些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探寻他们背后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点个关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亡国之君的世界,品味历史的韵味,反思人性的复杂。

夏桀,首位亡国之君

作为我国历史上首个亡国之君,其生平与夏朝的覆灭紧密相连。身为夏朝第16代君主发的子嗣,他继承了帝发的衣钵,坐上了夏朝的君主之位。然而,在他即位之际,夏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内政混乱不堪。

夏桀,一个被历史描绘为文武双全的人物,却未能将这份才华用于国家的治理之上。

他沉溺于酒色之中,荒废政事,骄奢淫逸,无视国家的危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下令修建奢华至极的宫殿,并从四方搜寻美女,纳入后宫,日夜与她们饮酒作乐。

甚至,他在宫中修建了巨大的酒池,足以容纳船只,宫人因饮酒过量而溺死,已成常态。

对于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夏桀更是残暴无道,直接将其残忍杀害。他的暴行和荒淫无度,最终引起了民怨沸腾,也招致了周边诸侯的反抗。

在商汤的领导下,反抗势力成功推翻了夏朝,夏桀也被活捉流放,最终命丧亭山。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夏朝,走向了灭亡。

傀儡天子——汉献帝

东汉末期的刘协,一生都如同在风浪中颠簸的小舟。他原本贵为天子,却不幸沦为了权臣的傀儡。从董卓到曹操,他的皇位被一次次地挟持,他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

当曹丕接替曹操的权位后,刘协的皇位被彻底剥夺,东汉王朝也在此刻画上了句号。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刘协并未因此遭遇悲惨的命运。

他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在山阳境内过上了相对平静的退休生活,直至曹丕离世,他才追随其后离世,这在亡国之君中实属难得。

汉献帝刘协,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知的亡国之君,其人生仿佛是一部活生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剧本。他出生时,母亲王美人便因宫廷斗争而遇害,自幼在祖母董太后的抚养下成长。

八岁那年,随着汉灵帝的离世,和皇后的儿子刘辩继位,但好景不长,何进与大将军之间的权力斗争,加上宦官张让的干涉,使得年幼的刘辩兄弟被挟持出宫。

董卓的入京,虽然从表面上解决了宦官专权的问题,但也使得皇帝刘协彻底沦为了他的傀儡。各州郡的诸侯们,为了讨伐董卓,纷纷起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也标志着汉末军阀混战的开始。

董卓挟持刘协迁都长安,临行前将洛阳洗劫一空。不久,董卓被王允、吕布联手诛杀,但其旧部李傕、郭汜等人却带兵反攻长安,使得刘协在扬凤、董承等人的护送下,辗转逃回已成废墟的洛阳。

曹操的崛起,为刘协带来了短暂的安宁。他带兵迎接刘协迁都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然而,刘协并不甘于被控制,他暗中联络董承等人策划反抗曹操,但事情败露后,董承及其女董贵人皆遭杀害,刘协也被曹操严格控制起来。

公元214年,曹操强行让刘协废掉伏皇后,毒死了伏皇后与刘协所生的两个儿子,并将自己的女儿曹节立为皇后。不久,他又让刘协晋封自己为魏王,建立魏国,改朝换代已经迫在眉睫。

公元220年,曹操离世,其子曹丕登基称帝,刘协被迫退位,东汉王朝正式灭亡。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并承诺天下的好东西都可以与山阳公共享。公元234年,刘协离世,享年五十四岁,以天子之礼安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但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南宋赵昺——崖山海战

南宋末年,随着赵端宗的离世,陆秀夫与朝中重臣共同拥立年仅六岁的赵昺为帝。而此前,另一位宋恭帝赵?,作为宋度宗赵禥的幼子,登基时年仅三岁。

由于年幼无知,他不得不由祖母谢道清垂帘听政,而实际上朝政大权却落入了金湘、贾似道等权臣之手。此时,南宋已然岌岌可危,元军已占领四川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直逼临安。

这个年仅三岁的孩童,在懵懂无知中,便被迫背负起亡国的沉重责任,开始了其坎坷而悲剧的帝王生涯。

公元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太皇太后谢道清无奈之下,让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护送宋恭帝的两个兄弟出逃,随后便开城投降。

随着祥旗的缓缓降下,满朝文武百官对元军的到来表示了恭顺。年仅六岁的宋恭帝,与宗室百官一同被押解至元大都,面见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对这位年幼的亡国之君表现出了难得的宽容,免去了他的屈辱待遇,没有让南宋皇室再次重演北宋靖康之耻的悲剧。

不久之后,宋元两军在崖山海战展开了决战。在这场悲壮的战役中,宋军被元军击败,全军覆没。

元军随后包围了崖山,左丞相陆秀夫眼见靖康之耻的历史即将重演,最终抱着年仅八岁的赵昺皇帝跳海自尽,南宋王朝至此彻底灭亡。

崇祯——煤山自缢

崇祯帝,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其人生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充满了争议与悲歌。

年仅十六岁便登上皇位,他毅然决然地扳倒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这一举动彰显了他的果敢与坚定。

他勤勉治国,渴望实现国家的复兴与繁荣,然而,历史的洪流却无情地席卷了他所努力构建的帝国大厦。

崇祯帝并非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有着自己的政治信仰和坚守,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苟且偷生。然而,他性格中的多疑与刚愎自用,却使他与朝臣们渐行渐远,无法形成稳固的统治基础。

他夜以继日地为国操劳,试图力挽狂澜,但命运的轮盘却似乎在与他作对,他的努力反而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在他短暂的统治岁月中,明朝内忧外患频发。他误杀了名将袁崇焕,这一决策让明朝失去了抵御外敌的重要屏障。同时,朝政的腐败与黑暗让他倍感无力,尽管他起用宦官整顿吏治,但腐败的根源却难以根除。

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他不得不裁撤驿站,然而这一举措却导致大量百姓失业,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在历史的洪流中,为何只有崇祯帝获得了底层百姓的普遍同情?原因在于他那壮烈的死亡方式。面对国破家亡的绝境,他选择了以死明志,这种悲壮的死亡方式足以激起百姓们的怜悯与同情。

他们看到了崇祯帝的无助与绝望,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无奈与悲哀。

崇祯帝所面对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灾害频发、小冰河期的到来让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贫富差距的断崖式拉大让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财政的崩溃让朝廷无法正常运转;农民起义的频发让局势更加动荡不安;朝堂上的党争更是让政务陷入瘫痪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崇祯帝试图力挽狂澜却已无力回天。

当李自成的大军攻入北京城时,崇祯帝环顾四周却发现已经无人可用、无将可守。他心灰意冷、哀莫大于心死。最终他选择了走向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以发覆面自缢身亡。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明朝的灭亡画上了句号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悲壮的注脚。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历史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无尽的杀戮与血腥,宛如一幅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画卷。各位看官,当我们沉浸于这滚滚洪流之中,不禁会思考:在这无数次的改朝换代中,哪位亡国之君的故事最触动你的心弦?

或许,你会对那位英勇无畏、却最终无法挽回败局的君主感到惋惜;又或许,你会对那位智勇双全、却生不逢时的君王感到遗憾。无论是哪种情感,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品味。

点个关注,一起陶知识

发表评论: